【EC Portfolio News】专访丨航天驭星董玮: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卫星的4S店,成为卫星的太空物业

2022-12-30

    近年来,伴随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以及“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国航天领域在商业航天和卫星应用产业方面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太空不仅有浩瀚星辰,更有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当各国都高举商业大旗加速奔跑,谁能率先抢滩,拥抱航天价值?搜狐财经《未来商势力》特别策划“我以青春逐星海”专题,对话商业航天创始人,本期嘉宾是航天驭星联合创始人董玮。

航天驭星联合创始人 董玮

    航天驭星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为全球商业卫星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更便捷的航天器在轨运管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航天驭星已经建成了包含五十余台套自建地面站与数十台套合作地面站,测控范围能够覆盖欧洲、亚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大部分地区。庞大的驭网体系成为测控能力更及时、更快速、更可靠的有力支撑。

    “我们的使命是要让卫星更好用,让卫星更易用。简单说就是赋能卫星,澎湃百业。”董玮表示,未来国内将发射数千颗卫星,需要有专业的商业机构提供测控和在轨运管服务。基于这一点,航天驭星通过建设地面站、遥感卫星定标场、空间望远镜等全球化的航天产业基础设施,为卫星提供在轨综合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目的就是为了让卫星在轨使用更加方便。    在董玮看来,卫星产业的本质是数据服务,发卫星是为了获取数据或者是传输数据。航天驭星所做的事情就是卫星上天之后,帮助卫星运营商去监测卫星的健康状态,帮助卫星运营商去发送指令,控制和管理卫星,并且把卫星的数据接收下来,方便各行业的用户去使用卫星。航天驭星就是担任卫星数据天地交互的中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董玮表示,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前,没有人想到有一天我们坐飞机会这么普遍。航天可以类比航空,随着航天的发展,未来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迟早会有一天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航天会逐渐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而不是只服务于政府和企业。    对于商业航天未来的发展市场,董玮表示,随着天上的卫星越来越多,卫星在轨维修,在轨加注,在轨制造这些方面会有很大的市场,这也是目前航天驭星在着力发展的方向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发展这两个方向的业务,给卫星提供在轨运管的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卫星的4S店,成为卫星的太空物业。”董玮说。

对话航天驭星联合创始人董玮现场图

以下为对话精编:

    未来商势力:商业航天越来越多地步入大众的视野,如何看待我国过去几年商业航天的发展?    董玮:从中国来看,最近这20多年取得了像北斗导航、火星探测、月球探测、空间实验室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距离航天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反观美国最近这20多年,通过发展商业航天,成功实现了航天的产业化、规模化。比如像Space x目前已经发了3000多颗卫星,这个数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发射的卫星数量总和,这实际上是商业航天产业化、规模化的威力。商业航天是航天强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也应该依靠市场的力量、社会资本的力量去发展商业航天,这样更有助于实现一些具体领域的创新,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同时商业航天可以与传统的航天相互配合,相互补位,共同把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大做强。    以前航天主要服务于政府和企业,离我们个人比较遥远。最近这几年,商业航天的发展让航天逐渐开始走向大众。比如在2016年12月份,北京市的八一中学发射一颗科普教育卫星,这颗卫星是由这些中学生亲手研发的。在这个项目中,航天驭星承担了卫星测控以及地面站的建设。当火箭搭载着卫星点火的一刹那,也点亮了很多青少年的航天梦,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的人才培养埋下了一颗种子。    航天可以类比航空,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前,没有人想到有一天我们坐飞机会这么普遍,其实航天也是这样,随着航天的发展,未来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迟早会有一天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航天会逐渐地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而不是只服务于政府和企业。    航天驭星成立于2016年,成立这6年多来,我们亲身经历了、见证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率先完成了商业卫星测控领域的多项第一。我们建设了国内首个第三方商业卫星测控站,服务了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火箭的发射,建设了国内首个专业级第三方商业卫星测控指挥中心,建成了全球首个集成像遥感卫星和非成像测高卫星的综合定标场,启用了全球化航天产业基础设施服务云平台,完成全球地面站网的一期布局。


    未来商势力:当时创立航天驭星的初衷是什么?

    董玮:提起航天,大家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火箭和卫星。但作为航天领域十几年的从业者,我们知道航天的产业链很长。除了火箭、和卫星,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测控、运控、碰撞预警、定标等卫星在轨运管服务。未来国内将有数千颗卫星发射,谁来为这些卫星提供在轨运管服务?我们很清楚国内现有的卫星在轨服务痛点,预测在轨服务设施是未来影响商业航天发展的短板之一,所以我们选择了商业卫星在轨服务作为创业的方向。我们通过建设地面站、遥感卫星定标场、空间望远镜等全球化的航天产业基础设施,为卫星提供在轨综合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赋能卫星,丰富卫星应用的生态。    航天驭星设立的初衷就是要建设航天产业的基础设施,解决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瓶颈问题。让卫星更好用,让卫星更易用。所以虽然遇到种种困难,但是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和路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    未来商势力: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航天驭星所提供的这些服务在整个航天产业链中承担的角色是怎样的?    董玮:没有测控,没有数据接收,没有地面站,卫星没办法去使用和管理。卫星产业的本质是数据服务,我们发卫星是为了获取数据或者是传输数据,航天驭星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卫星上天之后,帮卫星运营商去监测卫星的健康状态,去帮助卫星运营商发送指令,控制和管理卫星,并且把卫星的数据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够方便各行业的用户去使用卫星。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建立卫星数据天地交互的一个中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未来商势力:航天驭星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董玮:我们通过建设全球化的卫星地面站网,建设遥感卫星定标场以及空间态势感知系统,为商业卫星提供在轨运管服务,卫星在轨的管理,卫星的数据接收,卫星在轨的碰撞预警,遥感卫星定标等服务,支持卫星运营商管理和使用他们的卫星,去为下游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除了提供服务之外,航天驭星也帮助卫星运营商去构建他们的卫星在轨运营管理系统,包括地面站以及星上通信机,基带,还有测运控系统软件等。    未来商势力:航天驭星在为这些火箭和卫星提供测控服务的时候,如何确保这些服务万无一失?    董玮: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这个系统的可靠运行,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代价去实现的。    一是提供天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航天驭星为客户提供包含星上通信机、地面站、基带、测控软件和测运控服务在内的卫星在轨运管解决方案,用户付出的总成本更低,测控通信更加可靠;    二是研发能力强,技术自主可控。航天驭星自主研发基带、地面站及测控软件,所以我们的系统总体和系统联调能力更强,测控服务的成本更低,能够及时响应用户的各类需求,用户体验更好;    三是服务经验丰富,地面站资源多,测控服务的可靠性更高。    在上述优势的基础上,为了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一方面,我们继承了我国传统航天单位的优秀经验,如对测控方案进行充分的评审、任务执行前开展演练、制订应急预案等;另一方面,我们还特别重视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此外,我们通过夯实任务执行经验和软硬件开发经验,不断快速迭代,持续优化和完善测控系统总体。目前,公司的技术水平和执行经验均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准。    未来商势力:对于商业公司,提升效率非常重要。要提升效率就要降低成本,航天驭星通过怎样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董玮:商业航天是基于传统航天的技术外溢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做商业测控首先需要做的是把传统的测控商业化,商业化首先是要降低成本。    在降低成本这方面,首先,我们是继承了传统体制内航天的一些技术,包括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等。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和借鉴其他行业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航天领域因为追求高可靠性,所以它采用的是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它不一定是全社会、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实际上很多技术在其他的民用行业可能比航天还要领先一些,只不过航天追求降低风险,所以不太敢去尝试。在商业领域一定要敢于突破,敢于去尝试,在这方面,我们在接纳新的技术。    其次,我们通过商业的手段把整个供应链做了一些优化和整合,去降低供应链成本。再者,我们通过自动化的手段来降低对人的依赖,降低人员投入的数量来实现降低成本。    此外,航天驭星提供的是天地一体化的测控解决方案。对于卫星用户来讲,它的总成本会更低一些,这些系统相互的通信也会更加可靠。同时,我们具备自主硬件的研制能力,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时候也会更游刃有余,能够更快地、更灵活地去响应用户需求,降低测控成本。    现在,我们国内商业测控的成本大概是传统测控成本的10%-30%,进步非常明显。    未来商势力:当前的发展阶段,航天驭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董玮:商业航天是一个比较难走的路,我们碰到的最大挑战是作为一家民营公司怎么去构建全球化的航天产业的基础设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件事情应该是由国企、国家去主导实施,我们希望依托社会资本,发挥民营企业的一些灵活机制和优势去做这件事情。在做这件事情时,我们碰到很多困难。    首先就是资金投入的壁垒。建设这些基础设施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当然只要我们商业模式实现了闭环,公司不停往前发展,在中国这个环境下,资金是不缺的,有很多的资金愿意去投一些优秀的企业。    其次,商业航天是个新生事物,商业测控更是。那么航天驭星作为一个民营公司,建设地面站在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需要履行什么样的审批程序?要建地面站就要拿地,怎么去拿地?这些没有明确的说法,就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尝试、沟通。非常耗费时间,耗费精力。中国商业航天测控发展的这五六年时间里,航天驭星一直是一个开拓者,我们去把相关的流程政策,一步一步疏通,实际上是个很难的事。在国内如果想要建一个卫星的测控站,要拿一块地去建,最少也需要三年的时间。如果要去国外,这个时间就会更长,航天驭星现在在国外地面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走得也是最靠前的。    第三,商业航天对成本非常敏感,我们既要保证服务的高可靠性,还需要不停地去降低成本,这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我们需要提供商业航天能用得起的测控服务,还需要保证和体制内传统航天一样的高可靠性,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航天驭星一直是以建设我们国家全球化的航天产业基础设施为使命,不管这个路有多难,我们坚持不懈,一步一步地走下来。目前,航天驭星地面设施的数量,融资额,有偿服务的卫星数量在整个商业测控领域里都是遥遥领先的。    未来商势力:资金很重要,航天驭星在这方面如何获得资本的青睐?    董玮:航天驭星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第一个提出要做商业卫星测控的企业,也是赶上了商业航天的爆发点,所  以我们顺利拿到了天使轮的融资。在这个行业,先发优势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先拿到了融资,率先在国内建了这个商业卫星的测控站。率先拿到了地面站建设的许可和运营相关的资质。这样我们就先于其他同行能够服务更多的卫星,更早地去实现商业上的闭环。这种优势不停地去迭代,形成正向的循环和反馈,持续地发展。在资本市场来看,在商业航天实现了商业闭环,有相对持续增长和稳定的收入,又能够在细分行业成为龙头,这样的标的自然会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未来商势力:航天驭星未来还有哪些战略布局来促进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    董玮:航天驭星的定位一直是做全球领先的航天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商,所以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  久的时间,我们一直会聚焦在这个领域去发展。    这个领域里边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去做,未来五年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继续完善全球化卫星的地面站网。第二是继续发展天基测控的技术,研究更低成本、更可靠的天基测控。第三是持续建设遥感卫星的定标场,提升遥感卫星的数据质量。第四是去构建全球化的空间态势感知的设施设备,解决卫星在轨的碰撞预警,安全的问题,因为未来卫星数量越来越多,碰撞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第五,我们要持续完善正在做的航天器在轨运管的云服务平台,把这些服务通过云平台,让用户方便地去获取服务,真正做到赋能卫星,澎湃百业。    未来商势力:展望明年,2023年会是商业航天发展的行业大年吗?    董玮:从商业航天发展的这些年来看,它很难会有一个突然的爆发,硬科技行业有内在的规律,需要时间。在我看来,明年肯定会比今年有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在我们国家发射的卫星里边,接近40%是商业卫星,我相信这个比例和数量还会持续地去攀升,如果我们幻想明年突然就爆发了,这也是一个不现实的想法,所以我判断明年会继续加快,快速地去发展,但是离最终爆发还需要一些时日。    未来商势力:商业航天的发展也催生了很多新兴的应用,也引发了很多人对于商业航天应用场景的一个想象,比如说太空殡葬、太空旅游、太空挖矿。您最期待实现的有哪些应用?    董玮:现在很多应用大家都在做,像太空殡葬、太空旅游、太空采矿都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美国有公司在做,中国也有公司在做,国内就有好几家公司在做太空旅游的这个业务,在美国太空旅游已经实现了,我相信在我们国家很快也会去实现。对于我个人来讲,做了十几年的航天,未来也会一直持续地在航天这个领域里边去耕耘,所以我对于这个太空旅游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因为干了一辈子航天,我也希望能够有一天到太空去旅游一下,看看我们美丽的星球。    未来商势力:普通人实现太空旅游大概还要多长的时间?要做好哪些准备?    董玮:我觉得大概十年的时间。要想把成本降下来,首先它得能够规模化、产业化。就像以前造卫星,一颗卫星的成本大概是几亿、十几亿,那么在商业领域里边,卫星的成本不断地在下降,包括SpaceX星链计划,现在每颗卫星的造价已经降到几百万人民币了。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它的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产业化做好了,我相信成本降下来很快,因为中国人在规模化生产、降成本这方面还是非常擅长的。所以我希望未来十年,争取十年之内,普通人也能够有机会去实现太空旅游的梦想。    太空旅游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安全性的问题。要解决安全性的问题,从飞船的设计上要考虑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飞船跟地面通信的可靠性。这些方面是航天驭星正在努力去做的,我们目前在对接的一些客户,也是有做太空旅游的,做返回式飞船的。我们在和他们一起去研究怎么更低成本、高可靠地去服务于这些飞船的发射和返回。    未来商势力:在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艰辛的探索上,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航天人。您在航天领域深耕多年,您如何理解航天精神?    董玮:但凡是在体制内从事过航天工作的,这些人身上都有深深的航天精神烙印。航天精神是指传统的航天三大精神,包括传统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反映着不同时期,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的是一脉相承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中国航天的发展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新时代商业航天的发展又掀起了一股航天的创业大潮,这种传统航天精神在我们商业航天领域是同样适用的。在商业航天领域,我们又需要去发展新的精神和理念,包括快速迭代,注重效益,这一定是商业航天跟传统航天有所区别的地方。    未来商势力:如果要在航天精神里提取一个关键词,您觉得是什么?    董玮:艰苦奋斗。    未来商势力:展望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商业航天未来值得发力的点有哪些?    董玮:中国商业航天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各个领域都有优秀的民营创业公司,包括卫星互联网、低轨移动通信、光学遥感、SAR遥感、导航增强、科学实验等方向,以及围绕着这些应用领域拓展的相关产业链。可以说是相当完整了。    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些领域,我认为未来还有一些领域是非常有机会的。随着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天上的卫星越来越多,卫星在轨的一些新需求就会出现了。比如在轨的卫星越来越多,越来越拥挤,那么卫星有可能会发生碰撞,我们需要把空间的一些碎片清理掉,防止卫星发生碰撞,所以空间态势感知的能力和碰撞预警的服务,会是未来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另外,卫星本身的价值是很高的,保障卫星寿命就显得非常重要。它的在轨维修,在轨加注,在轨制造等方面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市场。但是现在相对来说,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创业公司比较少。    这两个方向也是目前航天驭星在着力布局的方向。我们通过发展这两个方向的业务,给卫星提供在轨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卫星的4S店,成为卫星的太空物业。来源丨搜狐财经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